洋是海洋的主体,远离大陆。世界大洋的总面积约占海洋面积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到1万多米。洋水的性质是比较稳定的,不受大陆影响。
洋的面积广阔,深度较大,盐度一般稳定在35克左右,水温受陆地的影响较小,有独自的洋流和潮汐系统。洋水多数像海水一样呈蓝色。地球上有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样,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洋底地形以海盆,岭脊为主。例如,亚洲东部以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和菲律宾群岛一线把洋和海划开,东面为大洋,西面为大海。
四大洋的划分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约为36100万平方千米,太平洋约占49.8%,大西洋约占26%,印度洋约占20%,北冰洋约占4.2%。太平洋几乎占了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其他三大洋即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占另一半。
长期以来对海域的划分存在着不同的方案,这些方案分别将地球上统一的世界大洋划分为三大洋,四大洋,五大洋。最早对世界大洋进行划分并正式命名的是英国伦敦地理学会在1845年发表的方案。该方案把世界大洋划分为五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其中,规定南大洋以南极圈为界。
1928年和1937年,国际水稻测量局根据海岛测量和航海的需要,先后两次发表了世界大洋的划分方案。他们基本上认可了伦敦地理学会关于五大洋命名和分界的方案,并规定在各个大洋之间以及大洋与附属海之间的毗邻水域,在没有明显的自然界线情况下,以适当的经,纬线或海图上的等角航线为界。
1953年国际水道测量局又发表了一个取消南大洋的划分方案,并规定以赤道为界,将太平洋和大西洋都一分为二,分别命名为南,北太平洋和南,北大西洋。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1967年颁布的国际海洋学资料交换手册中采用了1953年的方案。
现在,人们常用四大洋的方案,把世界大洋划分为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其中,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分界线是通过南美洲合恩角的经线;大西洋北以冰岛 - 法罗道海丘和威维尔 - 汤姆森海岭与北冰洋分界;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分界就是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至南极大陆的子午线;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分界线是横越马六甲海峡,再延巽他群岛西部和南部边界和伊里安岛(新几内亚岛),和约托雷斯海峡以及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子午线;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毗邻水域则以白令海峡为界。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海洋学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海洋学者认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部相互联结的广大水域,是一个具有自然特征的地理区域,应该单独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大洋,但是,对南大洋的北部界线,许多学者还有不同的意见。
下篇预告:太平洋
以上资料出自于一本名为《国人必知的2300个地理常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